施公祠
施公祠,舊稱施將軍廟。康熙廿二年(1683年),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攻克台灣東寧政權(澎湖海戰),鄭克塽投降,台灣、澎湖初次歸收編入大清帝國版圖,乃設府置廳,歸屬福建省。同年中秋,朝廷授其為靖海將軍,封靖海侯,在媽宮澳東街,與海壇館(今署立澎湖醫院一帶)為鄰,建造施琅生祠。由此推估施將軍廟建祠的期間約略於1683年施琅封侯之後、1696年施琅過世之前。清朝時香火鼎盛,廟宇規模大於今日。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施將軍廟加祀赴台弭平「張丙之亂」而殉職的海壇鎮標兵楊高陞和澎湖水師高清河等入祠,因此改稱「施公祠」。日治時期刻意提高鄭成功的地位(母親是日本人)。施琅曾做為鄭成功手下,卻涉叛鄭降清之舉被擴大宣染,靖海侯轉趨負面,影響施公祠香火沉寂下來。大正三年(1914年)因應澎湖病院興建,將施公祠搬遷至海壇館的伙房處(即今址,位於天后宮東側、中央老街入口處),格局侷促而偏狹。施公祠是臺澎唯一主祀靖海侯廟宇。